双语课程管理办法(收集5篇)

时间:2024-11-14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叶盛(1976-),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ESP英语教学和课程改革等。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访问学者教师发展专业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以中乌合作船舶工程技术为例”,主持人:叶盛。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7-0063-04

2003年1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逐渐走向了规范化新进程。而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也积极抓住了时机努力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已成为高职院校推动自身走国际化教育路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及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从抓规模扩张转移到了抓内涵提升上,而引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高职院校提升学校办学档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升学及出国深造创造平台的重要通道。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引进国外领先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专业和课程设置、最新的外文教材、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评估体系等诸多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等,并有外方学校选派资深或优秀的专业教师来国内院校和国内教师一起开展双语教学、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工作。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对其进行吸纳的基础上再加以改进和创新是对我们现有的教学资源一个最有益的补充。双语教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中授课的一种既常见又独特的教学模式,它对培养学生运用外语来学习专业课程的能力和为学校建设一支能够熟练利用外语讲授专业课程的优秀师资队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顺利开展并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高职院校双语教学优秀师资缺乏,学生外语基础较差的现状下,中外合作项目开启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帮助教师认识并认同国外合作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并将其消化和吸收,成为教师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常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达到引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

二、双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双语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即一位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好英语水平的教师在上专业课时用英文和中文结合着进行中外合作项目中的专业课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通常应用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保持型双语教学”,就是在学生刚进入中外合作项目学习时,教师先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然后逐步在专业的部分课程中使用外语教学,同时其他课程还继续使用母语教学不变,这种模式并不是在全部课程中铺开双语教学。第二种是“沉浸型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外语(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作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全外文教学。第三种是“过渡型双语教学”,它是学生进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习后部分课程或全部课程采用母语,然后逐渐转变为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而没有母语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国内目前教师采取的是第一种――“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较为多数。

目前高职院校里中外合作办学招录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英语水平也不甚理想。专业教师的英语能力有限,能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师资相对匮乏。高职院校里的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采用的是原版教材加上教师的中英文结合的授课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讲授的内容和学习的实际学习水平或能力等因素,由授课教师自由选择中英文交替使用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个被普遍推行并广泛使用的双语教学模式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实践中也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不一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把双语教学变成了专业词汇加外语句子和词汇的方式,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塑造是主体,外语只是作为一种传授工具,是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这就背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2.学生自身水平成为教学的障碍。由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英语水平差,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总体水平较低,对于中外合作项目中引进的全英文教材在阅读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要听懂全英语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这样便会造成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够,双语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3.双语师资匮乏成为教学瓶颈。中外合作办学中承担双语课程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但目前的高职院校里尤其缺乏这样的师资。本校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很难胜任双语教学的任务,教学效果就不佳。外籍教师虽说不存在外语表达的障碍,但是不懂中文,难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很难把握学生的思维和需求,这就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双语教师的紧缺会直接影响优质资源的利用的效果。

4.合适的双语教材严重缺乏。目前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中,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基本分为两类,一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全英教材,一是国内学者编写的全英教材或中英对照双语教材。引进版全英教材理念新,案例新颖,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使用环境,但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大部头的原版教材常常让学生望而却步,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比较困难,加上英文原版教材费用很高,学生抵触情绪比较大。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尽管贴近汉语的思维方式,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是缺少了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国内目前还没有双语教学的统编教材。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中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居多的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下更为突出。况且在师资方面能独立承担起一门双语教学课程的的全部教学过程的教师在高职院校里是相对匮乏的。这样的实际状况与国家引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达不到一致的理想效果。那么如何让中外合作办学真正达到双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呢?笔者以浙江国际海运学院(下文称“该校”)为例,在该校中乌合作办学项目中的由外方学校来承担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尝试和改革,在实施近两年后,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就教材选用、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初探。

该校是以“国际化、技能型、地方性”为办学定位,以“海字号”为办学特色的公办高职院校。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内涵建设,非常重视办学国际化的发展,经过努力,学校于2012年成功申报了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后,于2013年9月份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当年计划招生数是60名,但实际报考人数不是很理想,最后通过降分录取了38名,正式报到人数为29人。进校后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对大一所有专业的新生进行英语摸底考试,本次摸底考试的难度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难度基本相当,但听力部分未考,用其它类似题型替代。卷面满分为100分,合格分为60分。中外合作项目所在的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共有新生29人,实考28人,缺考1人,最高分72.5分,最低分8分,参加考试的学生平均分为43.50分。合格人数为5人,占学院新生总人数的17.24%。该专业新生的摸底考试成绩位于全校21个专业里最低的水平。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以这么薄弱的英语基础为起点,要学生能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采用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用全英文的教材和全英文的授课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因此,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团队一起探究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突破,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较为理想。

(一)采用“引进+编译”双语教材选用方式

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当前在现成的双语教学教材普遍严重匮乏的现状下,高职院校更加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双语教材的编译工作。直接引进对方学校的全外文资料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和消化的,从而会直接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学校应事先组织该专业负责人或者课程负责人和外语教师一起共同学习原版教材,预先对引进的原版教材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找准原版教材和国内教材二者的切入点,相互借鉴和融通,编写一套更符合我们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中方教师不能单打独干,要和负责该门课程授课的外方教师保持联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合理地从原版教材中选择适合国内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中文注释或者翻译,中外双方的教师共同合作完成该门课程双语教材的重新编写工作。在保留了原版教材的自身特点上增添了中文注释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学习的过程。

(二)采用“外教讲座式授课+中方教师中英文辅导课”的授课模式

在中外合作的专业中首先选定部分核心课程进行试验,预先将双方教师在该门课程中担任的角色进行具体分工,以外方教师为主讲教师,负责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选定授课内容、课程考核标准和方式等。校内教师主要负责提供部分课程内容的翻译、课外辅导、协调外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监督全部教学过程等。具体的做法如下:由外方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技术负责讲授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形式可以是大班化讲座式授课。然后由中方教师负责重难点答疑、中文解释和学习辅导等,教学形式是小班化辅导甚至是个别辅导,学生的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一组为佳。除了课堂上辅导外,学校还搭建了课外的网上交流平台便于师生间的及时交流和答疑。同时还努力在开发网上自主学习平台,是对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的无限延伸,以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中方教师扮演的翻译的角色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大可以逐渐弱化,并不断增加使用外语答疑的时间,使得学生逐步适应全外语教学的模式,使得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由于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需要双方教师全过程的密切合作,不仅为双语教学地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而且提供了双方教师对教学的交流讨论的机会。在该模式下不仅让外方教师能够进行顺利教学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还有利于双方教师合作开展科研和学术研究。

(三)采用“过程性评价+考试”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不可摒弃的一个教学环节。但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中还是采取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是不能全面地体现出教学效果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本身是一种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除了个人学习的情况外还有团队合作情况等,如课堂参与度、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组作业、小组汇报、课程总结(学习心得)等方面都需列入考核内容。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更要强调过程性评价,要把试卷考试的比例缩小,或者平时和期末各占50%,甚至可以分别占60%和40%。如果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网上平台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体现了全面的质量控制,强调过程控制而不是结果控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创新后的双语教学模式实施后的效果

在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中的船舶工程技术(中乌合作项目)为例的专业中,2013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在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大胆尝试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教学的双语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合作”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对这样的授课模式都非常认可,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通过这种创新后的双语教学模式,使自身的素质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很到的提高,学校每年还选派中方教师去外方学校学习。双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等领域都有了实质性的合作成果。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对专业课程学习和英语水平提高的畏难心理,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前期翻译,帮助学生能更方便地预习、学习、消化并吸收专业知识。而且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通过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相对较难较为枯燥的专业知识,这个双语教学的过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不是简单传统的纸质试卷考试,是体现出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更能客观地、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并要达到理想效果,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评估等多个环节中的诸多内容。这需要经过长期地研究、实践、提炼经验,再完善、再实践的反复漫长过程。只要双语教学模式坚持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熟练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初衷不变,经过长期实践后,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具有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国际化专门人才这一宏伟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10.

[2]芦文娟,朱柯冰.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15-17.

[3]王旭辉.中外合作办学专科院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158-159.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篇2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专业有其独特性,开展双语教学能够使最准确地理解专业知识,理解国外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提供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双语课程中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相信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积极主动探索与实践,总结经验,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中外合作办学旨在通过引进国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国际型人才,已成为目前高校进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1]。双语教学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要求,由于各个院校师资、生源、合作专业、教学环境等情况的差异,双语教学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这直接影响了合作办学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笔者在国外参加合作办学专门培训的亲身体验和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中外合作办学专科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和实施进行探讨。本文结合我校中加合作办学的实际,深入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的解决对策,并对近几年所探索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其他合作办学的国内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

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2],本文讨论的是除汉语外,使用英语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国内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3]:(1)沉浸模式: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全部用外语进行,让学生沉浸在指定语言环境中;(2)双语过渡模式:保证学生学习领会学科知识的情况下,母语和外语灵活互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语言;(3)保持模式:以母语维持理解和交流过程,强调外语的组织教学,外语学科词汇、概念的渗透。我院2006年开始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合作办学。根据合作协议,教学活动全部采用CBE教学模式[4],专业课程必须按照加方提供的教学大纲要求,达到既定的能力培养目标,所有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

二、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计算机科学的主流技术发源与发展大都集中在美国,经典的计算机教材和专业文献也大都产生于美国。无论是操作系统命令,还是高级程序语言,均是基于英语发展而来的。当前计算机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也多数产生于美国,大量先进的技术论文等资料都是以英文撰写的。无论是阅读产品资料,还是与国外技术人员或客户打交道,都要求计算机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国际交流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教育中采用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2.1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清作为专科层次合作办学的现状是:学生基础较差,外语能力不高;教师的双语授课经验有限;指定的外文教学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尤为关键。不能因为合作办学就强力推行全英教学,把专业课当成英语课,课时消耗大,教学目标也不能达到,给学生和教师都带了很大的压力。2.2师资的选拔与培训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每学期加方派出2名资深专业教师到我方授课2-3周,要求我方教师参与教学观摩;同时每年我校都将派出4名教师到加方进行3个月的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教师是在学校范围内公开考核,选拔出的英语水平高、责任心和上进心强的专业教师。培训方式包括加方教师来我校培训和外派教师出国培训两种。2.3教学大纲领悟不透根据我校与荷兰学院的合作协议,学生必须完成加方专业体系的所有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Outline)的要求实施。其教学大纲由IT企业、教育部门、学校等部门组成专门委员会制定或修订,能够反映当前计算机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并通过ISO9001:2008质量认证[5]。2.4缺乏优秀的教材及教学资源由于加方课程体系与国内有一定差异,教材选取我们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在国内找到合适的中文教材或翻译教材也比较困难,而且缺乏配套的教学资源,给教师备课带了很大的困难。2.5传统的班级模式制约教学效果国内一般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严格要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不便于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对英语授课排斥,导致专业课变成了专业英语课。

三、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

经过近几年合作办学的开展,我们对三年制专科层次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渐解决了办学初期的一些问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3.1英语运用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并重目前,我们采用“一年英语基础强化,两年计算机专业技能提升”的培养模式。即在一年级时开设综合英语、口语、听力等多门英语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良好英语授课环境,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二、三年级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强调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以及核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术语的掌握。3.2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独立自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我们的课程均准备了中英文双语资源。例如《数据库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材(中文)、教学参考书(英文)、中英文教学PPT、专业术语对照翻译、试题库(中英文)、电子教案、SQL语句练习题目、综合项目实例等。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所有教学资源均放到校园网天空教室上面[6],对所有学生开放,保证学生随时学习下载。3.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核心,课堂组织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数据库管理》课程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适量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课时,强化学生理解和使用SQL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开发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3.4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院系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大赛、大学生艺术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针对计算机专业,院内每学期会举办计算机装机大赛、计算机知识抢答赛、个人原创作品大赛、网页制作比赛、文献翻译等竞赛类项目,并给与大范围的奖项和奖励。鼓励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用小型游戏类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5成绩评定公开透明双语教学考核目的是检查双语环境下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一张期末试卷定分数的弊端。我们的考核方式是按照加方指定教学大纲中成绩评定方法而详细计算机的,不同课程考核方法不同。

参考文献

[1]冯晨昱,李桂山,奥喜平.国际化视野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56-159.

[2]朱瑜.高校双语教学浅析[J].文教资料,2006(24):26-27.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篇3

Abstract: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privatecollegesisahardandsophisticatedsystematicproject.Inthepaper,theeffortsin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universitiesorcolleges,especiallyinChina,havebeenextensivelyanalyzedandsummarized,whichincludestheinternationalizedadministrativesystem,talenttrainingtarget,talenttrainingmode,teacherstaff,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teachingmode,assessmentapproachesandtheoriginofstudent,andsomesuggestionsandproposalshavebeenmadeforprivatecolleges.

关键词:民办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Keywords:privatecollege;internationalization;talent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P61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99-04

0引言

随经济全球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组成,并通过国际化教育在全球选拔顶尖人才,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也正在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和资源重组从全世界获取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明确指出,教育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在全世界选择优秀大学,并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所学专业,因此国际化已经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

与其他有多年历史积淀的老牌院校相比,民办院校由于缺乏充分的政府资源支撑,有许多不足和弱势,如办学时间短、师资质量低、科研实力弱、教学经费投入少。特别受上世纪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使近两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不断下降,这直接影响到民办院校招收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为避免在高等教育的大潮中被淘汰出局,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居安思危、把握机遇、积极主动迎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增强对国内外学生的吸引力,逐步走高端路线,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空间,而西方特别是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本文对我国普通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组成、课程设置、教材、授课模式、对外招生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民办院校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办学之路。

1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提供一种真正融入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经验,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08全球就业趋势》中指出,大学要使“毕业生具有积极参与全球化社会的能力,具备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语言技能和技术技能,具有与不同机构、不同文化打交道的技能”。因此大学开展国际化办学,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广阔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理解文化差异,具有同异国文化交流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和素养[1]。此外对我国大学来讲,其国际化培养目标还应与我国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培养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

2国际化办学模式

2.1合作办学

目前与海外大学合作办学是我国各高等院校加强国际交流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国际化办学模式可分为学生输出型、学生输入型和学生互换型三类。前二者指先在国内培养,然后将学生送到国外大学由对方培养;后者指双方互送学生,都为对方培养学生。其主要形式有[2-4]:

①3+1双学士学位项目。

3+1双学士项目或2.5+1.5双学士学位项目,要求学生前3年或2.5年在国内完成大学三年或2.5年的学业,最后1年在国外合作大学进行1年或1.5年的学习,最后获得国内国外双学士学位,或国内学士学位,国外结业证书。

②2+2双学士学位项目。

学生先在国内培养2年,由中外籍教师共同授课,外方学院承认学分,然后在国外院校完成其余2年的学习,双方均授予学士学位。如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在工程、计算机、经济管理三大学科领域实行的合作办学项目。

③3+1+1硕士项目。

要求学生先在国内大学完成大学前3年的学业,在语言达到规定要求后,经过选拔推荐,到国外合作大学学习1年,获得国内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然后继续在国外大学学习1年,获得国外合作大学授予的硕士学位。

④4+1硕士学位项目。

“4+1”项目指学生先完成4年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同时要求学业成绩及语言水平要达到相应标准,经选拔推荐,到国外大学进行1年硕士阶段的学习(一般为英国),或1.5-2年的学习(一般为美国),完成学业后即可获得国外大学授予的硕士学位。

5.5开展国际化网络课程的教育

信息化教学因不受传统校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国际化大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许多世界知名大学的部分网络课程是开放的,如原创于麻省理工(MIT)的公开课程库,自2000年发展至今,可在网络上提供33个学科门类、1800门课程的课程材料(含课程大纲、教师笔记、视频等)。因此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国际化网络课程教育。

5.6提供海外学习机会

建议国际化学校从经费和制度上确保每个本科学生至少有一次参加海外学习的机会。

6国际化的教材

课程国际化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使用原版英文教材。然而对于民办高校,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可能会使学生理解困难,特别是一些较难理解的专业理论。因此可对一些重要专业课程的原版英文教材进行改编翻译,让其尽量浅显易懂,保证重点,变成双语教材,同时可增加一些与实际工作、生产和生活相结合的实例,提高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阅读速度。

7国际化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

7.1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

高校实现双语教学的最佳途径是选择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作为双语教师,但是民办院校中这样的教师相对较少,因此要使双语教学取得成绩,学校合理选拔和培养双语教师是关键,特别是理科工科教师,专业性和逻辑性很强,是双语专业教师选拔的重点[11]。全英文教学则可由外国合作单位外派教师承担。然而对于民办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接受全英教学有些困难,因此最好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部分课程进行全英文教学,并将原版课程翻译成双语教材,循序渐进,方可取得有效成果。

7.2小班教学

部分课程可采用“小班教学”或“圆桌化”的方式授课,使学生更自然地与周边同学互动。小班教学是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平均人数一般不超过三十人。

7.3电子网络互动学习

网络教育和移动课程已经成为未来全球教育的主流趋势,可适当地将部分课程知识放在网络上以微课形式传授,同时使用智能电话、平板电脑、iPad等移动终端进行课内外的师生的交流、讨论、学习以及提交作业。

7.4课程考核国际化

国际化课程的考核评价,中外双方一般均以教学大纲为准,考核过程均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外方的课程考核更以学生为本,强调过程化考核和多样化考核[12,13],从考核内容上讲,外方一般不会考察学生记忆知识量的多少,而是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论辩与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国际化课程的考核应将过程形成成绩纳入国际化课程考核体系,强化学生对过程学习的重视。此外考试的形式还应依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多样化考核,如以综合技能比赛、课程讲演、小设计、调查报告、分析报告、证书考试等形式作为考试成绩纳入考核体系。

8学生来源国际化

学生国际化程度一般以赴国外学习交流的学生比例和招收国际留学生比例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例如香港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与美国、加拿大、澳洲、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80多所大学签订了学生交流计划和交流协议,可为校内十分之一的同学提供到海外学习机会,学习时限最少为一学期,同时还录取同等数目的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使留学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9宣传国际化

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一要积极建设、不断完善和及时更新校园网主页及相关单位的英语版和英语宣传手册,使校园网成为宣传和联系国际的桥梁,二要借助海外资源和海外教育展等各类活动做好对外宣传,扩大国际影响,努力吸收外国留学生在本校就读。

10加大经费投入

国际化办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这一切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在民办院校的国际化办学进程中,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是必然的,由于其办学经费基本来自学生学费,为保证学院国际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学费将不可避免。

11结束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世界大学发展的时代潮流。借鉴国内其它高校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可以少出问题、少走弯路。民办本科院校的国际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来源国际化、校务管理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教材国际化、教授课方式国际化、教学考评国际化、科技研发国际化、招生宣传国际化等一系列内容。不断推进和完善这些系统工程不但可以促进民办高校的国际化水平,还可提高民办院校的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在民办院校的国际化进程中,要有意识地保护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力资源,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国际社会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英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国际化办学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8):100-102.

[2]沃国成.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中推进上海大学国际化办学的对策与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5):153-155.

[3]马琳.对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几点建议[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10):124-126.

[4]姜传松,宋彩萍.中国财经类院校国际化办学现状、问题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6-9.

[5]张健儒,赵平.美国AACSBInternational、英国AMBA及欧洲EQUIS高等管理教育认证机构的比较对我国MBA项目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74-77.

[6]许家林,高文进,孙贤林.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形成基础:职业要求标准的变迁与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3):5-12.

[7]辽宁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情况调研组.高等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1-6.

[8]许军华,邱延峻,蒲波.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化战略特征分析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4(2):70-73.

[9]邱锡光,林銮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办学经验与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5(1):6-9.

[10]欧阳卫平,裴然.高校国际化办学案例研究与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4,30(14):12-14.

[11]解庆欢,郑海荣,李凯,金成友.高校理科双语教师现状及培养途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9):33-35.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国际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01-04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在全球化视角下,培养“具备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框架的知识结构,具有国际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晓国际规则,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并能从容应对国际化市场化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将成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赖于高校的国际教育水准,以及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公认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维度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1.1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含义课程国际化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解决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合作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障碍、隔阂和差异,并通过分析比较、鉴别与筛选将他国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精髓融入本国文化中。

迄今为止,课程国际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开设一些国际课程,讲授国外科学文化成果,如设立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等课程;或在传统的课程中融入国际化内容,如增加国际背景、国际案例、外国文化等;②开设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讲授的课程。③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到课程的实施中,进一步加深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目前,除了世界一流大学以外,大部分国家高校的课程国际化程度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1.2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特征课程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与本国传统课程相融合,建构自己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之中;②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向世界推广,让外国人认识和理解本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

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如下特征:①开放性,即该课程体系向世界开放,能迅速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不断调整、优化。②共享性,即实现课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包括设立开放性课程、跨国选修课程、优秀教材的共享、先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交流等。③整理性,即通过国际上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使本国的课程、学分得到世界的认可。

2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的障碍

经过十多年的专业建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用“2+2”模式来概括,其中第一个“2”代表两个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第二个“2”代表两个模块,即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上理论模块分别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核心课、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包括经济类(含金融、贸易、法律)、管理类和财务会计类课程;实践模块由各类实训、实习、专业技能大赛、专业资格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构成。各高校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在2个平台上开设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大致相同,选修课和实践模块因各校办学条件、优势特长不同而差异较大。

2.1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2.1.1树立了课程国际化的理念新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将国际化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为“亚洲一流,国际知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财务管理本科办学特色,大连民族学院提出要培养“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些高校树立了“课程国际化”的理念,逐步构建和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2.1.2多种方式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①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普遍重视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许多高校专门开设了国际化课程,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研究、国际史、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这些课程反映了国际社会、政治、历史、法律、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②增加课程的国际化内容。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传统课程中增加了国际化内容,加入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加大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理解的比重;及时把将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在传统的会计类课程中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比较会计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和控制等国际化内容;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类课程中增加比较财务管理、西方财务理论、金融工程、期货与期权等国际化内容。③实现跨国选修课程。通过开设国际财务管理专业、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办学位课程以及学生互派的交流项目等形式,实现跨国选修课程,推动课程的国际化。随着国际化认识的提升,一些高校设置了国际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管理国际班,如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财务管理双语实验班(国际化方向)。此外,一些高校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如东北财经大学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国王大学学院合作举办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④其他方式促进课程的国际化。通过邀请国外学者讲学、派出教师到国外游学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联合科研等方式,建设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从而保障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2.1.3开设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或引进教材近年来,随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我国高校均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讲授或中英文交替讲授,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此外,许多高校大力引进国外优秀的财经类教材,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国外财经类教材,高校在教学中选用国外翻译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例大大提高。

2.1.4采用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许多高校财务管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般高校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一些高校还开办了网上教学、财务金融实验室。部分高校推广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案例(尤其是最新国外财经案例)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些高校通过开设各类财务管理实务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2.2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发展的障碍

2.2.1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

第一,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还处于第一或第二阶段,缺乏国际化建设的经验,对课程国际化的深刻内涵理解较肤浅。具体表现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局限于目标和专业的设计上、或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上,未将国际化的实质内容渗透到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中,未反映到国际化课程的改革中。

第二,国际化课程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国际化,一些高校缺乏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将双语授课、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或海外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认定为国际化,生搬硬套国外课程和教学内容,忽略本国特色和文化。在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设计上,那些能够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介绍新兴学科的课程较少,反映学科交叉和综合发展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严重不足;此外,各通识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的递进关系。

第三,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效果不佳。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手段单一、效果欠佳。例如,在人才培养时更多地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跨文化沟通、理解、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国际化教学材料的使用较少,跨文化案例和素材的应用更少,跨文化比较及批判性思维严重缺乏;在创建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上,许多高校以输出学生为主,输入的留学生较少,难以形成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第四,双语教学比例较低,国际化教材的使用效果亟待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比例不够,教学层次较低,大多为半外语型(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中文授课)或混合式(中英文交替授课)教学方式。全外语型(沉浸式)双语教学方式使用比例极低,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985高校全英语课程比例不到10%,211高校不到2%,而大部分其他层次高校都是零。大部分高校使用引进的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由于原版教材在课时设计、内容编排、知识广度深度等方面不太符合我国国情,再加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均未达到要求,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需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国际化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课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在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尚处于尝试阶段,推广和普及尚需时日。许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2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的主要障碍尽管不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不一,实施效果不同,造成实施效果差异的原因不同,但概况来说,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障碍有:

第一,受制于经济驱动下的大学商业化动机。在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驱动下的高校国际化,必然会偏离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初衷,造成大学国际化的原有价值如理解、尊重、交流和合作等元素让位于长驱直入的贸易本质。在这种动机下构建的国际化课程体系,难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律,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只能流于形式。

第二,受制于大学国际化改革的模式。尽管我国高校普遍重视自身的国际化发展,但是大部分高校国际化改革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并未充分调动课程国际化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许多高校教师并未对课程国际化持正确的态度,认为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可有可无,更别说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中。此外,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虽然比其他教师付出更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实际上课效果不理想、教学评价不佳,再加上没有差别的待遇,严重打击教师参与国际化课程的积极性。学生的情况类似,一些学生出于就业和考研等目的,不愿在国际化课程上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上担心双语课程“太难”或“听不懂”,放弃选择双语课程。

第三,受制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教师作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他们的知识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化课程的效果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参与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师需要具备如下的知识和能力:①强烈的国际化动机,丰富的国际化专业知识和跨文化的一般性知识,并能将这些融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中,以批判和比较的视角来看待跨文化的学术问题。②与国际学术圈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③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课程的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灵活运用研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先进教学方法。④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授课的能力。事实上,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我国高校是非常缺乏的。

第四,受制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与国际化课程的学生需要同时兼顾外来语言和专业内容,尤其是要花相当一部分精力来应对语言问题,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国际化课程效果。如果学生的外语基础不扎实,势必会影响其对专业内容的掌握和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从一些高校双语授课的实践反馈来看,参加双语教学的学生中能听懂三分之一以上内容的学生数占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基本听不懂。这样使得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前面又多了个障碍,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3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对策

3.1整体规划,形成合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高校应将课程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对国际化师资的引进、国际化教材的选用、国际化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奖励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组成校级团队在全校各院系实施和推广课程国际化,定期召开课程国际化研讨会、双语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学观摩等等,营造课程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3.2不断优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首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通识教育类课程。例如增设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强化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建议在保证大学英语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如英语听说(第1学期)、商务英语听说(第2学期)、商务英语读写(第3-4学期)。同时开设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课程,例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外国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经济史》等,为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在专业课中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适应国内、国外、国际三种环境变换的全球财务的视野,提高对外进行交流的外语能力。从第1门专业课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双语教学:管理学和微观经济学(第1学期,部分双语),初级会计学和宏观经济学(第2学期,部分双语),财务会计和金融学(第3学期、双语),国际金融和财务管理(第4学期、双语),管理会计(第5学期,双语),投资学和国际财务管理(第6学期,双语),国际财务管理(第7学期,双语)。

3.3加强双语教学,推动教材和教辅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议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市场、公司理财等课程。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可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几门(核心或选修课程)进行全外语型双语授课。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学生从心理、能力和英语思维上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此外,在具体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建议分班教学,即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高低将英语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接受最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建议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国际化建设。由于国外出版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在引进国外教材时要特别注意甄别教材的质量。在使用原版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土化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3.4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首先,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圆桌会议”、“课程论文”和“小组作业”等方式形成“学生自学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钻研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教学互动、教学资源、管理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3.5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一支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适应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国际化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大力吸引国际师资的加盟,在全球范围内招聘财务管理专职教师、课程教授或客座教授;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定期选派财务管理教师到英语国家进行强化训练,回国后尽快开出双语教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国际化课程的授课质量;选拔一批有长期出国经历的教师组成了双语教学的核心团队,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扩大双语教学师资队伍,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到课程国际化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对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37-38.

[2]蒋玉梅,孙志凤,张红霞.教师视野中的高校课程国际化——基于对中英大学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3(08):74-83.

[3]林琳.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03):86-88.

[4]马春爱.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264-265.

[5]陈春华.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基于国内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2013(06):31-33.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篇5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正式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四个街道,常住人口约78.1万。21年来,园区以占苏州市3.3%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到30%,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部级开发区第二位,在部级高新区排名居全省第一位。“园区经验”也因此被誉为苏州市的“三大法宝”之一。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园区经验”的应有之义。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搭建教育国际化平台,大力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适合园区实际的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园区特色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中外教育交流机制化、常态化

开放的园区呼唤开放的教育。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国际合作的旗舰项目,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以教育国际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是苏州工业园区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园区适时将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教育现代化品质的四大战略之一,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发展平台和多元文化共存的自身优势,站在区域发展的制高点,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谋划教育国际化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逐步从管理、课程、师资、文化等方面与国际全面接轨,初步形成了以区域合作机制为基石,以国际友好学校、高中国际课程、特色国际交流项目为支柱、国际理解教育为目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

国际化发展趋势呼唤中外教育交流机制化、常态化。苏州工业园区先后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渥太华、维多利亚,澳大利亚维州本迪戈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新加坡南区第七校群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双方开展行政人员、校长、教师互访交流,组织教师专题培训和学生文化浸润修学搭建平台。

此外,园区教育行政部门还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教育局共同创办“金鸡湖国际教育论坛”,每年一届,双方轮流主办;与澳大利亚本迪戈教育局合作举办校长论坛,聚焦深入开展国际友好学校合作项目。政府间建立长期、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为学校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坚实保障。全区32所中小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丹麦、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等50多所境外学校建成姊妹学校,每所学校都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每年交流访问或修学的师生逾千人。特别是近年来,基于信息化技术开展的线上国际交流活动成为姊妹学校间对话的新常态。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构建本土化课程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在国际化教育模式和课程方案等方面主动寻求合作,通过引进和整合国际课程,在借鉴中进行自我创新,提高国际课程校本化水平,努力构建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体系。

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验,研制开发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及校本教材。据统计,苏州市首批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园区占50%。另一方面,全面实施双语教育实验,遵循“注重母语,强化外语,试验双语”的原则,构筑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教育纵向衔接的双语教育体系。我们出台了《双语教育实验实施意见》,遴选双语实验学校,自主开发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双语教材、双语师资、双语教育评估体系。

在努力探索国际课程合作的同时,四所高中按照优质、多元办学的宗旨,统一设立了国际课程中心,引进国际整理课程,相继开设了美国、加拿大的高中课程,英国剑桥A-LEVEL课程,新加坡O-LEVEL课程等。

师资是国际课程开设面临的难题,我们通过外引内培双管齐下破解了这个难题。

我们实施了“外籍教师进校园”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公开招标、统一招聘、统一派遣、统一管理的模式,为全区每所中小学配备至少1名全日制外籍英语教师,为全区小学3-6年级、初中1-2年级4万余名中小学生每周提供1节外教口语课。外籍教师定期参加区域与学校的英语教研活动,为所在学校师生开展主题讲座,参加所在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并编写出版区域性的小学外教课堂教材。

同时,组织教师赴境外培训、进修、考察和合作研究,目前学校教师有境外培训经历的占到教师总数的30%以上,其中英语教师接受境外教育培训的达到100%。

聚焦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向过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苏州工业园区在把国际教育资源“引进来”的同时,大力实施本土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区域教育走向世界舞台,参与国际对话,提升园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园区积极参与汉语(中国文化)国际推广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成为境外姊妹学校的汉语研修基地,开拓中文课程对外输出渠道,提升教育服务的层次和品位。整合汉语与中华文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华武术”“中华国粹京剧艺术”“汉语习作教学”等特色汉语推广课程。目前,“苏州文化”系列教材已经开发完成并即将成为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公办学校选修课程。

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对政府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挑战。秉承园区“亲商”理念,我们丰富了外籍人员子女入学渠道,以满足不同的入学需求。目前,园区外籍学生入学主要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性质的外国语学校、公办学校普通班级三种渠道。其中2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在校生近3000人,全市外籍学生超过八成在园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部分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子女就读国内公办学校需求,区内各中小学专门开辟了入学绿色通道,每年接纳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500余名。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各类国际学校,与新加坡、加拿大、德国、丹麦、韩国、日本等国学校实施了近20个合作交流办学项目,让学生实现不出国门的留学,也为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推进城市国际化、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